2023年8月20日,公共外交季刊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长、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女士进行了专访。韦朝晖秘书长长期从事涉外工作,在公共外交事务中有丰富的经验,成绩显著。访谈中她阐述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双方合作的情况,介绍了博览会通过人文交流、对外宣传等服务对东盟开展公共外交的做法和经验,展望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未来的发展思路。
问: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周边变局乱局交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作为对东盟工作的专家,您如何看待东盟在我国周边外交中的地位?
答: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正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各种矛盾更频繁、更尖锐、更激化,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俄乌战争又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变量和催化剂。
在新形势下,环顾中国周边,东盟长期对华友好,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从政治外交看,30年来中国与东盟实现从对话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跨越,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同时,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多个东盟国家也宣布愿与我国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命运共同体。
从经贸合作看,我国连续14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连续3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还互为对方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一系列标志性合作项目建成生效,中国—东盟成为亚太地区合作成功的典范。
从人文交流看,双方文化、教育、旅游、体育、青年、媒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结成了200多对友好城市。
从合作平台看,中国与东盟建立了丰富完善的多层级、多领域合作机制,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连续19年成功举办,超过40个国家的110万名客商参展参会,中国与东盟建立了独一无二、成熟稳定的共办机制,形成独特的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成为我国周边外交棋局的一张“王牌”。
所以我认为东盟应作为我国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长期坚持,通过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在周边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尽收其效。
问:2023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创办20周年,东博会在服务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在2003年的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方倡议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东博会,作为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具体行动,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一致欢迎并写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中。东博会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的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政府承办,自2003年举办以来,东博会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相伴相随,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共同成长,建立了双方合作重要的“南宁渠道”,打造了深受欢迎的区域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服务国家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对外工作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东博会已走过“黄金十年”,经过“钻石十年”,正迎接“镶钻成冠”的新未来。
一是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开放平台。前19届东博会共有182位中外领导人、37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各方通过开幕大会、领导人会见、部长级磋商、纪念活动、主题国活动、政商对话等,不断凝聚共识,发表了《南宁宣言》等近百份重要文件,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双方关系持续深入发展。
二是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助推器”。前19届东博会共有110多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带动了中马“两国双园”等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推动我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相互投资最活跃的合作伙伴,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从“1.0版”向“2.0版”升级并迈向“3.0版”。
三是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东博会举办了300多场部长级高层会议论坛,建立了40多个领域的“10+1”合作机制,促成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带动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服务中心等一批重要机制落地。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不断夯实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四是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东博会持续拓展平台功能,从服务“10+1”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建立特邀合作伙伴机制,举办RCEP高峰论坛、日韩企业广西行等活动,推动高质量实施RCEP进程。举办“一带一路”系列活动及专题展区,促进“五通”。邀请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全球40多个国家的企业参展参会,提升了中国和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的影响力,服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五是成为广西亮丽的名片。东博会带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重大机制和项目加快推进、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广西外贸总值19年增长近40倍,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6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总领事馆,广西与东盟国家缔结了58对友好城市,为全国最多。
问: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东博会作为一个集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于一体的展会,是如何在人文交流方面促进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
答:“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离不开人文纽带和社会土壤。东博会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政经结合的同时,坚持亦商亦文,提升了其包容性。
第一,东博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国—东盟,和合共生;博众览新,创享商机”的东博会精神,这是19年来双方长期合作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作风养成的沉淀,对外彰显了东博会以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宗旨,以共办机制、合作共赢为特色的人文底蕴,同时也彰显了东博会开放、包容、创新、普惠的独特品质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全球视野,符合东盟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围绕这一精神有利于形成共办各方推动东博会升级发展的精神合力和越办越好、常办常新的不竭精神动力。此外东博会系列重要活动已在中国与东盟间形成品牌,独具魅力。比如,东博会开幕式是中国和东盟各国政要出席的一个重大仪式,隆重大气的开幕仪式富于文化内涵,新颖形象地展现中国—东盟合作的新风貌,彰显东博会“10+1>11”的精神。开幕式展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日益深化合作的现实,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象征,预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辉煌。
第二,东博会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我们建立了东博会视觉识别(VI)体系,会徽将南宁的市花朱槿与广西的标志性建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结合起来,11条彩带分别代表中国和东盟十国,体现了“凝聚、绽放、繁荣”的共办理念。会歌《相聚到永久》既概括了东博会的内容、特点,又涵盖了中国—东盟民众的友谊、合作、发展、繁荣的愿望。吉祥物“合合”“美美”原型出自广西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不仅具有中国文化和广西特色文化的底蕴,更体现了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合合美美”的内涵。此外东博会还积极把中国文化符号同东盟国家文化符号相连接,比如在2022年东博会上,我们用中国非遗创作了主题国马来西亚双子塔、总理署等具有该国鲜明标识的图案,进一步展现了东博会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融大平台的独特魅力。
第三,东博会搭建了民心相通的舞台。历届东博会都举办了文化、旅游、摄影等展览,以及“民歌节”“戏剧节”“电视周”“体育月”等活动,并举办教育、科技、卫生、出版、媒体、智库、妇女等一系列高层论坛。通过这些活动,邀请东盟各国的科学家、智库专家、艺术家、运动员、媒体记者、旅游达人等各界人士来华交流,用他们的镜头、视角、作品来讲述中国故事。比如,越南《西贡解放日报》记者杨迪生多年来南宁报道东博会,他的报道让越南民众了解到中国消费者对越南产品的热爱。
问:新闻宣传是外推型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请介绍一下东博会新闻宣传工作是如何服务公共外交的?
答:东博会建立了独特的对外宣传体系,服务于东盟的公共外交。
一是围绕中国—东盟合作的重大事件、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效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建交,以及创办东博会逢五、逢十等纪念年份都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我们采取事先预热、即时报道、专业提升的递进方式,主动策划系列宣传活动,形成宣传高潮,有效地传递东博会服务中国—东盟合作的时代强音。例如,2023年是东博会创办20周年,我们策划举办“二十年、二十人”专题报道、“我与东博会的故事”征文活动等2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邀请多年来参与和服务东博会的各界人士,讲述他们亲历的东博会故事;开展东博会20周年摄影、设计创意大赛;发行“东博会二十周年”纪念邮折及纪念邮资信封等,用多举措不断挖掘20年的感人故事,强化20年的独特记忆,打造20年的珍贵品牌。
二是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聚焦主基调,依托“中央厨房”重点宣传,突出主题,比如在第19届东博会期间,我们围绕“共享RCEP新机遇,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宣传主题,精心策划并组织形成了宣传素材,分批次向媒体投放,各大媒体以及所属的网络媒体、新媒体纷纷转载,形成了东博会宣传热潮。在宣传东博会宏大场景的同时,我们积极利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策略,积极捕捉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一个个暖心小故事,讲述“我与东博会的故事”。比如泰国一位名叫陈美妮的“90后”女孩子,13年前来到广西南宁留学,这期间她利用语言优势成为东博会的志愿者,与东博会结下不解之缘。她连续多年利用参加东博会的机会观察学习,寻觅合作伙伴、客户和机会,一步步为创业铺路,现在她的事业越做越大,泰国的榴莲干、乳胶枕、零食、汤料包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她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像陈美妮这样通过东博会而实现人生梦想的事例不在少数,这些与东博会相关的生动细节、精彩瞬间、感人故事,很好地向民众传递了东博会是一个真正有情感、有温度的舞台的讯息。
三是积极与东盟媒体开展宣传合作,传递友好合作声音。我们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共办方和东博会在各国的支持商协会等资源,联合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加强宣传合作,共同推介东博会,比如2023年以来,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就第20届东博会全球路演、境外巡展等活动开展了多种语言的积极报道,效果突出。在每年展会举办期间,我们都邀请东盟国家的媒体记者到南宁参会报道,开展宣传和推介合作,形成多角度、多形式、广覆盖的国际传播效果,传递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声音。同时,我们还多次精心组织东盟国家媒体记者研修班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安排实地考察活动,传播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正能量。
问:对于未来东博会的发展思路,秘书处有什么设想?
答:东博会永久落户广西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广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对边境民族地区的关心厚爱,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外交部等多部委的大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珍视东博会这一重大开放平台的作用,19年来一直把办好每届东博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现在东博会站在了举办20年的新起点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研判当前国际形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RCEP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持续进行等系列重大事件,认为东博会的前20年是夯实基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的丰硕成果,闪闪发光如颗颗钻石。那么面向未来,东博会要把这些“钻石”不断地精深加工,汇集在一起,“镶钻成冠”。秘书处将在国家商务部的指导帮助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推动东博会加快升级发展,建立完善“由政及商”与“由商向政”并重的办会模式,使其高层对话平台更加牢固更有影响力、专业合作平台更具特色更富实效、“南宁渠道”更畅通更宽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中国—东盟交流合作,塑造中国和东盟人民心中友谊的丰碑。东博会升级发展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助建立中国—东盟高层定期会晤新机制。继续邀请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出席,不断巩固双方战略互信、拉紧利益纽带,助力共建“五大家园”,服务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本地区的落地落实。
二是打造中国—东盟制度型开放合作的先行先试公共产品。伴随并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升级,围绕产业、金融、医疗等高门槛领域,在自由化、便利化上先行先试,形成一批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经验。持续推动RCEP高质量全面实施,积极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多边经贸规则,助力国家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三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全方位合作的首要渠道。聚焦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先领域、新兴领域,特别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东盟重点关注领域,提升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多元化平台功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合作,推动重点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孵化更多机制和项目,使“南宁渠道”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全方位合作的首要渠道。
四是构建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创享商机的最佳平台。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自贸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特色产业和重点园区等专题展示和推介,全面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以及与央企的合作机制,推动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带动广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五是塑造为中国—东盟和合共生建家园的超级符号。秉持共办共赢共享的办会理念,不断深化与东盟各国政府部门、商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办机制,全面提升与国内各省区市、央企的合作机制,使东博会成为中国和东盟民众相亲、相通、相融的重要纽带,成为中国—东盟友谊的鲜明符号,扎根于双方人民心中,持续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行稳致远。
作者:韦朝晖 潘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